这是一个漫长的暑假,随着时间的推移,想必大家多多少少和家人之间气氛会有些“焦灼”。调查显示,有超八成大学生放假回家时间长了,会被父母嫌弃。与家人天天在一个空间内,享受了亲密的关系,同时也失去了独处的机会,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调,严重的还会爆发一些“战争”。有同学感慨到:“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再不开学,就要收玉米了......”不少同学和家长都直呼:求放过!心理老师告诉你,居家网课期间如何与父母相处。
一、与父母的现实冲突
《囧妈》里徐伊万说“我和妈妈没法呆在一起超过三天,三天以后必定会吵翻了。”当在网络搜索“如何与父母相处”,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有这样的困扰,甚至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是找不到方法,似乎和父母相处这件事情,是一件子女们共同的“世纪难题”。清华大学还出品了“假期满分儿女操作规范”,而曾几何时,我们和父母的相处还需要操作指南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从依赖依恋变成了:明明关心,却又想逃离;彼此心疼,却又相互伤害。在这场超长假期里,和父母的各种矛盾频频被激化,不同学纷纷表示:“让我学习!让我工作!我要回学校!”

二、与父母的内心冲突
疫情期间,我们和父母一起居家生活,似乎也让我们的心理受到了一些波动。疫情的影响、信息的轰炸、生活的打乱,大家或多或少出现了无聊、不安、焦虑等情绪,进而恐惧、愤怒、抑郁等不同状态下的心理问题凸显,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会形成一种感染,导致矛盾不断升级。长期居家生活,家庭人际距离过近,持续引发的紧张感也让我们无所适从,而父母往往容易“过度”照顾,触碰到我们的心理边界,“代际差异”又使得我们和父母活成了互相不服对方的“杠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似乎也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屏障。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专家,每一个家庭都有它的特性。在疫情期间,合理看待亲子冲突,积极建立与家人合适的心理距离,借助这一时机化“被动”为“主动”,与父母一起携手共渡难关,显得尤为重要。

三、居家网课期间,我与父母和谐相处共成长
面对居家网课下的亲子关系,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成了大家追问的一个重要难题。接下来心理老师教你一些小技巧:
1.调适身心,积极网课。你要第一时间查看课表,确保自己能按时网课。调整暑假颠倒的作息,在听网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好听网课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比如网络,比如电脑、手机、笔记本等。调整心态,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好好学习,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2.网课之余放下手机,帮父母做家务。现在大多数人,时刻不离手机,无论是在学校、在课堂上还是在宿舍,都整天抱着手机,放假在家也是低头族。在父母眼中,你不是睡觉就是看手机,总之就是“不干正事”。所以,学习之余适当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有利于亲子和谐哦。
3.学会共情,理性看待父母角色。对于父母来说,心里都有一个理想化的孩子,同样地,我们要意识到,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正如《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是啊,当父母已经用大半辈子的经历,将思维固化了,作为年轻人,何不试着改变我们自己的固有思维呢?毕竟,我们接受新事物要更快一些嘛。
4.接纳差异,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沟通是解决所有人际关系问题的通用工具。我们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这是双方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当我们双方能够相互理解、接受相互之间的差异,注重沟通的有效性,就能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5.强化界限,共同成长。也许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尝试了去沟通,有的时候也未必能够说服父母改变他们的观念或行为。因为每个人的观念形成都有其背景,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彼此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有意识地强化与父母之间的界限,可以先从停下“改造”父母的愿望,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开始。
如果希望父母可以多给我们一些空间,至少要先从能够照顾好自己、为自己多负一些责任开始。我们没办法一方面希望父母像照顾小孩一样提供所有我们想要的照料,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尊重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只有能像成年人一样照顾好自己,让他们放心,他们才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想法。
徐峥说:“你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居家网课期间与父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成长的机会。学习如何应对与父母冲突的过程,也是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过程。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发生积极改变时,整个家庭也一定会随之发生改变,也许父母改变的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快,但共同成长的历程早已悄然开始。